2022年3月,全国两会在京召开期间出现很多网络热词,如“创客”“任性”“7%左右”“改革时间表”“铁腕污染”等,其中,从开幕前一日即走红的“铁帽子王”更引人注目。
“在反腐斗争中,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绝不封顶设限,没有不受查处的‘铁帽子王’”,政协发言人吕新华在新闻发布会上说道。这是2022年全国两会释放的反腐强音和决心。
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容易被污染,想要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净化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引申出来的必然含义,作为纪检监察干部要以反腐永远在路上的决心和恒心,坚定不移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
聚焦“国之大者”加强政治监督。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强化政治监督是构建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现实需要。聚焦两会,纪检监察干部要以强有力的政治监督保障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位,心怀国之大者,坚决做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到哪里,政治监督就跟进到哪里,精准把握政治监督的内涵和重心,找准开展监督的切入点和服务保障的着力点,学会从小事情里把准大政治,用小切口推动解决大问题,在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中将净化政治生态与厚植党的执政根基同步推进。
聚焦反腐败斗争打好攻坚战。在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同时,“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持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以更高的频率、更强的力度“打老虎”,以不收兵的态势为“打虎拍蝇”加足马力,让妄图贪腐之人无可趁之机,下大气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依据监察法,聚焦反腐资源,整合反腐力量,坚持靶向治疗、精确惩治,对不知敬畏、胆大妄为者深挖细查、严惩不贷,利剑出鞘定能吹毫即断。
聚焦全面从严治党打好持久战。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不是朝夕之功,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恒心和韧劲持续用力。腐败问题易发多发、量大面广,正风反腐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纪检监察干部要有定力把准方向、有耐力行稳致远、有活力永葆朝气,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一体推进党员领导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自觉。
“微腐败”又被称为“亚腐败”“非典型性腐败”,指基层党政机关中大量存在的情节不十分严重的腐败现象。如村干部虚报扶贫人数、套取扶贫资金;村党支书截留补贴、扶贫救济款;村委会会计违规代办低保、骗取移民搬迁补助款等。“微腐败”虽小,关系人心向背;基层虽低,事关执政之基。“微腐败”也可能酿成“大祸害”,它损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微腐败”集腋成裘,积水成渊,给老百姓造成的伤害、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是同样巨大的。
如何防治基层小官巨腐,严厉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腐败问题,从源头上防范和减少基层侵害群众利益问题的发生。
那么需要落实两个责任,层层传导压力。一方面,要落实主体责任。明确各级党委抓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各单位“一把手”是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召开廉政工作会议、经常与班子成员谈话等方式,掌握下属的工作、生活、思想情况,敢抓敢管,切实负起责任。另一方面,要落实纪委监督责任。基层纪检监察干部要协助党委做好本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出现苗头性问题要及时提醒,发现重大问题要及时上报,不能当老好人,更不能护短包庇。出了重大问题,既要追究党委的主体责任,又要追究纪委的监督责任。
反腐工作不会踩下刹车,反腐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纪检监察干部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以“文山之干”之势净化政治生态,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