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清风廉政 > 评论之窗

惟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来源: 六河乡纪委 发布时间: 2022-08-25
       家庭是传递文化、涵养品性的重要场所,更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与行为习惯养成的第一所学校。近年来,但凡有领导干部家属盛气凌人,被媒体曝光,必然引发舆论风暴,这种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人民群众对特权现象的反感,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党中央高度重视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正是因为它绝非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关乎党风廉政建设,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纪检监察机关在查办案件中发现一个具有一定共性的现象:不少违纪违法的领导干部,往往自身作风与家风相互影响,一方面自身作风不正,一方面也忽略家风建设,对子女从小纵容溺爱,导致子女长大成人后步入歧途,最终害己害人,追悔莫及。
       爱家庭,爱亲人本是人之常情,但究竟该怎样去爱,却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尤其是手握公权的领导干部,如果没有回答好这个问题,爱就可能会变成害,不仅害了自己,害了家人,还会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把公权变成为亲属谋利的私器,靠特权优先获取资源,破坏社会公平与法治原则,也直接侵害了群众的权利和利益。
       2019年8月,广东省纪委监委查处了一起家族式腐败案件,十分典型地反映着错误的权力观、错位的亲情观带来的严重后果。彭定邦的家族观念也比较强,客家人,他是长孙也是长子,也就想着一定要把这个家搞得好一点,生活过得舒适一点。
       客家人自古以来聚族而居,有很强的家族观念,家族宗祠在客家人聚居的地区随处可见。这本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价值和文化,注重血脉亲情本来也是优良传统,彭定邦本应修身齐家,为家族作出好的表率,但他却错误地利用公权“关照”家族成员,严重超越了纪律和法律的边界。彭定邦不仅用公权力为自己的小家庭谋利,还为他的大家族谋私。一些家族成员的生活工作轨迹,明显跟随着他的升迁轨迹而变动。他从老家梅州走出来,成为河源市的领导干部,亲近的家族成员也陆续迁到了河源;在担任河源市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局长期间,他先后将6名家族成员招录进了河源市公安系统;他当上了河源市委副书记,这些家族成员也从公安系统调到了不同的党政机关,这种轨迹的高度重合自然不是巧合。
       在近年查处的案件中,“一人当官、全家腐败”的事例不胜枚举。对领导干部而言,重视家风建设,对亲属子女严管严教,不仅仅是道德要求,更是政治要求、纪律要求。党中央把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纳入作风建设范畴,以党内法规形式予以制度化。“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廉洁自律准则”将廉洁齐家列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的一项重要内容;“纪律处分条例”明确了党员领导干部不重视家风建设、对配偶子女失管失教的处分规定。同时,作出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行为的规定。
       领导干部的家风与党风、政风密不可分。在群众眼中,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亲属在社会上的言行举止,都直接体现着领导干部本人的作风。领导干部的家人如果耍特权、图享受,挤占公共资源,侵害群众利益,不仅破坏了社会公平竞争环境,也会动摇群众对法治与公平的信念。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从建设清正党风、淳正民风的高度,充分认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严格约束自己,严格教育管理家人和亲属。良好的家风,会让自身、家人、社会都从中受益,也是可以世代相传的珍贵财富。然而,有些领导干部在诱惑面前,没能守住自己的初心,也败坏了上一代传下来的珍贵家风,令人痛心。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惟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一个家庭能否源远流长、薪火相传,就在于这个家庭具有什么样的家风;一个政党能否不断前行、至臻致远,一个国家能否持续发展、和谐兴盛,关键也在于党风政风、社风民风。我们党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正是因为深知: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是一切工作的根本保障。纪检监察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密切联系群众、及时回应群众需求,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到正风反腐就在身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