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康口腔
1.健康口腔
龋齿和牙周病是儿童青少年最常见的口腔疾病,其发生是细菌、食物以及自身条件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加强口腔保健、增强人们的口腔预防保健意识,提高人们的口腔保健素养,对降低儿童牙齿致龋率和牙周病的发病率起到关键作用。
2.具体措施
(1)科学刷牙
刷牙是清除牙面菌斑的主要方法。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牙刷,尽量保证每次刷牙均能清洁各个牙面,刷毛的软硬度应适度。应做到每天早晚各一次,并尽可能做到餐后刷牙,每次刷牙2~3分钟。
(2)氟化物防龋齿
氟化物是通过局部加强牙齿结构、抑制脱矿过程和增强再矿化而实现其抑龋目的。氟化物的应用可分为全身应用和局部应用,全身应用有饮水氟化、食盐氟化、氟滴剂等;局部应用常见的是含氟牙膏、含氟激口液等。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含氟牙膏可有效预防龋齿的发生,但不能治疗已经形成的龋齿病。
(3)少吃甜食
适当控制对糖的摄入量,可以预防龋病。食糖后菌斑pH会下降使牙釉质脱矿,如果频繁进食糖,脱矿的时间大大多于再矿化的时间,所以,在减少糖摄入总量的同时,更应减少进食糖的频率。此外,还应建议多食含纤维的食物,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除了本身不具有致龋性之外,还有利于清除牙面的菌斑和存留的糖。
(4)定期口腔检查
龋病在波及牙本质深层之前,一般没有不适症状,只有通过医生的检查,才能够发现早期龋坏,并及时进行干预治疗。提倡学龄前儿童每6个月接受一次口腔健康检查,及时纠正吮指、口呼吸、吐舌等不良习惯。
(5)及时窝沟封闭
窝沟封闭是目前国际上较为常见而有效的预防龋齿的方法之一。6岁左右萌出的第一恒磨牙和12时长出的第二恒磨牙均需及时进行窝沟封闭。
(6)及时修复缺失牙齿
牙齿缺损不仅会影响发音、咀嚼功能,也为食物残渣和细菌的残留提供了场所,因此在牙齿缺损后,应及时进行义牙修复。
二、健康体重
1.超重肥胖的危害
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不仅会影响儿童的器官功能、身体运动能力和学习能力,还会延续到成年,增加其成年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脑卒中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风险,使其发生时间提前,加快病情进程。
2.健康体重
(1)超重与肥胖的判断:
体质指数(BMI,body mass index):
凡BMI大于或等于相应性别、年龄组“超重”界值点且小于“肥胖”界值点者为超重。凡BMI大于或等于相应性别、年龄组“肥胖”界值点者为肥胖。
(2)认识食物,学习烹饪,提高营养科学素养:
●认识食物,了解食物对健康的影响。
●合理搭配食物,培养健康饮食行为。
●参与食物的选择与烹饪,传承我国优秀饮食文化。
●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开展饮食教育,提高营养科学素养。
(3)三餐合理,规律进餐,培养健康饮食行为
●一日三餐,两餐间隔4~6小时,三餐定时定量。
●早餐提供的能量和营养素应占全天的25%~30%、午餐占30%~40%、晚餐占30%~35%。
●每天吃早餐,保证早餐的营养充足。
●早餐应有谷类、禽畜肉蛋类、奶类或豆类及其制品和新鲜蔬菜水果等食物。
●天天喝奶。
●少吃含能量、脂肪、食盐或添加糖高的食品或饮料。
(4)合理选择零食,足量饮水,不喝含糖饮料
●应选择干净卫生、营养价值高的食物作为零食。
●2~5岁儿童可在两餐之间,吃适量的零食。
●足量饮水,首选白开水。
●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
●巧用营养标签选零食和饮料,超重肥胖的学龄儿童应选择低能量、低脂肪的产品。
●儿童青少年禁止饮酒。
(5)不偏食节食,不暴饮暴食,保持适宜体重增长
●正确认识体型,保持适宜体重增长。
●不偏食挑食、不过度节食,不暴饮暴食。
●通过合理膳食和适宜身体活动预防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
(6)保证充足的身体活动
●轻度运动:运动过程中不出汗,不引起呼吸频率和心率加快,如慢走散步。
●中等强度运动:活动时少量出汗、略微气喘,可以完整地说一句话,但不能唱歌。
●高等强度运动:活动时大汗淋漓、很吃力。
【小贴士】5~17岁儿童青少年的运动推荐量
●每日应进行60分钟及以上的中等至高等强度的身体活动。
●每日身体活动超过60分钟可提供额外的健康效益。
●大部分的每日身体活动应该是有氧运动。每周应进行高等强度身体活动至少3次,应包括锻炼骨骼和肌肉的运动。
(7)减少久坐行为
久坐行为:常见的久坐行为包括在坐姿、斜靠或卧姿时的“屏幕时间”活动(如看电视、使用计算机、平板电脑、手机等);坐姿时阅读、画画、做功课;学校里的坐姿,乘坐交通工具时的坐姿等。
久坐行为对健康的危害是独立于身体活动的,也就是说,即使达到了每天推荐的60分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量,如每天仍然有较长的久坐行为,依然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每天屏幕时间限制在2小时内,越少越好。减少因课业任务持续久坐行为,课间休息时应进行适当身体活动。
三、健康骨骼
1.骨骼健康相关疾病危害
(1)疾病
异常的骨骼状态可能造成AIS、骨质疏松症等疾病。严重的疾病状态可能影响机体器官的正常工作,甚至导致死亡。例如骨质疏松症可能引起骨折,继发脂肪栓塞或内脏受损,导致死亡。
(2)身体体型不好
一般脊柱侧弯很难在早期发现,很多患者都是等到出现了明显的畸形,发生了脊柱弯曲、背部不对称地隆起、含胸哈背的现象,不少患者的胸后背部隆起一个肋峰,又称为剃刀背的时候才被发现,这时患者的体形受到了明显的影响,脖子前伸,双肩不平衡,脊柱保持一种扭曲的形态(C或S型),外形跟正常的人不一样,身高低于正常人。
(3)影响心肺健康
由于脊柱侧弯发生在胸腰段居多,可能会压迫肺脏,会出现肺功能障碍,随着侧弯加重,还可能影响循环,出现心脏功能障碍,活动量稍大即出现心慌气短。
(4)影响心理健康
因为外形和代偿性症状很容易就会使人感到自卑,来自别人的嘲笑会让他们觉得全世界都恶意满满,这会导致他们心理自闭。
(5)脊柱侧弯可能影响寿命
一般脊柱侧弯严重的患者健康水平大大受损,长此以往,还有发生终身瘫痪的危险,从而导致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甚至影响寿命。
2.发生原因
(1)习惯性姿势:
1)不良站姿,造成身体重心习惯性偏向一边,形成肩一侧高一侧低,导致高低肩。
2)不良坐姿,坐立身体偏斜,歪头写字,过分靠近桌子;身体前弯,腰部塌陷等。
3)不良走姿,上身左右晃动,垂头含胸,勾肩搭背。
儿童青少年脊柱周围肌肉、韧带尚未发育成熟,较为薄弱,长期姿势不良会造成双侧肌肉紧张度不平衡,引起椎间盘软骨变形,使脊柱弯曲程度逐渐加重,导致胸部变形。
(2)桌椅高矮不合适
桌椅高矮相差太大会导致坐姿不正,是导致学生脊柱弯曲异常的重要原因。
(3)体力活动缺乏
体育活动和体力活动既有利于学生舒展身心、消除疲劳,也有助于通过身体活动纠正体姿,减少不良姿势的持续时间。体力活动缺乏会导致学生脊柱弯曲异常检出率显著上升。
(4)体质和营养因素
遗传因素:有家族史的人群,AIS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患有AIS的妇女所生育的女孩有15°以上弯曲的发生率为27%。目前认为AIS属于多基因遗传。
营养因素:维生素D与骨和软骨正常代谢关系密切。维生素D主要影响机体钙磷代谢,促进钙磷吸收,促进骨组织钙化。钙是维护骨骼健康的重要营养素。尤其是相比较于钙剂的补充,合理饮食保证钙摄入更加有利于骨骼健康。
(5)行为因素
适当的体育运动对骨骼健康有促进作用,但这一作用在青春期发育开始后明显减弱,因此在儿童期就应当通过适当的体育运动对骨骼发育进行干预。
4.骨骼健康措施
(1)加强健康教育
积极宣传脊柱保健知识,加强儿童青少年、家长和教师对脊柱保健的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坐、立、行姿势,提高儿童少年对形体美的关注和追求。
(2)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
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参加体育活动,中小学生每天累计至少1小时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
(3)调整桌椅高度
按照《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及技术要求》为学生提供合格课桌椅,并定期检查,及时调整,提高课桌椅的合格率。
(4)定期筛查早发现
根据我国筛查标准《儿童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的筛查》,进行定期检查并及时矫正。
(5)及时矫正
功能性脊柱弯曲异常的儿童少年,通过加强锻炼、纠正不良姿势,可自行矫正;对于病理性脊柱弯曲异常者,需先治疗其原发疾病和脊柱外结构结构畸形,再对脊柱进行矫正。
七、科学防病
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主要疾病包括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常见病等。儿童青少年应通过做好个人防护、营养摄入均衡、保证充足睡眠、多多锻炼身体、保持良好心态等防病措施预防疾病。
1.做好个人防护
儿童青少年常见传染病多以呼吸道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因此做好个人防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切断传播途径、降低得病机会。
(1)尽量避免去公共场所、减少人群聚集
传染病流行期间,应避免到人群聚集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场所,减少不必要的外出与集会。
(2)公共场所的个人卫生防护
●在密闭公共场所要正确佩戴防护口罩;
●减少接触公共物品;
●打喷嚏或咳嗽时,如未佩戴口罩,须用纸巾或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外出回来后立即洗手,采用“七步洗手法”,全程保持手卫生;
●尽量减少外出活动频率,缩小外出活动范围。
(3)防护口罩使用指引
一般认为,目前只有医用外科口罩和符合N95/KN95及以上标准的颗粒物防护口罩对病毒具有防护效果。而非医用口罩,如棉纱、活性炭和海绵等口罩虽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咳嗽、喷嚏和说话等产生的飞沫播散,但对病毒的防护效果有限,不推荐使用。
(4)保持手卫生
●要做到减少接触交通工具的公共物品或部位;
●接触公共物品、咳嗽手捂之后、饭前便后,用肥皂、洗手液或免洗手消毒液清洁手部;
●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
(5)正确的洗手方法
●第一步,掌心合并,掌心对掌心揉搓;
●第二步,手指交错,掌心对手背揉搓;
●第三步,手指交错,掌心对掌心揉搓;
●第四步,双手互握,相互揉搓指背;
●第五步:木质在掌中转动,双手互换;
●第六步:指尖揉搓掌心,双手互换;
●第七步:握住手肘揉搓,双手互换。
2、营养摄入要均衡
(1)谷薯类食物要保证:每天应摄入250-400g,包括大米、小麦、玉米、荞麦、红薯、马铃薯等。
(2)优质蛋白质类食物要充足:每日150-200g瘦肉类、鱼、虾、蛋等优质蛋白质食物的摄入,奶类、大豆类食物要多选,坚持每天一个鸡蛋。
(3)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建议每天每餐都要食用蔬菜水果,最好500克以上,其中一半为深色蔬果类。注意生吃蔬菜和水果一定要洗净。
(4)适量增加优质脂肪摄入:包括烹调用富含n-9脂肪酸的植物油和硬果类多油性食品如花生,核桃等,总脂肪供能比达到膳食总能量25-30%。
(5)保证充足饮水量:每天1500-2000ml,多次少量、有效饮水;可以饮温开水或淡茶水。饭前饭后菜汤、鱼汤、鸡汤等也是不错选择。
(6)不要接触购买和食用野生动物:注意厨房食物处理生熟分开,动物食物要烧熟、煮透;家庭用餐,实行分餐制或使用公勺公筷等措施,避免与家人相互传染。禁烟酒,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7)新鲜蔬菜、水果以及坚果等植物作物中富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E等,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调节免疫作用,应注意补充。也可适量添加营养素补充剂。
(8)大豆及制品、蘑菇类食物、枸杞、黄芪等食物中含有黄酮、甜菜碱等抗氧化物质,瘦牛、羊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左旋肉碱都有助于增强抵抗力。
3、保证充足睡眠
睡眠质量与免疫功能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睡眠可增强免疫反应,大多数免疫细胞在夜间免疫反应达到高峰;而长期的睡眠限制和紊乱则会增加与免疫相关的炎症介导性疾病发生的风险。在睡眠剥夺的情况下,外周循环中炎症标志物水平升高,免疫系统的反应能力减弱,因而免疫损害风险增加。面对紧张的局势与外部压力,很多人出现了睡眠问题,睡眠不良会使我们抵抗外来病毒侵袭的能力下降。正因如此,人人要保持良好的睡眠。
规律的作息主要是指要保持相对固定的入睡和起床时间,使人建立起自己的生物钟。作息时间不规律会导致入睡困难、频繁醒来、早醒以及睡眠质量下降等问题。最佳的入睡和起床时间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但大致应该遵循大自然的昼夜节律。“子时而息,日出而作”(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活活动、生产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子时是十二时辰之首,即23点至凌晨1点。这里说的子时而息是指晚上十点半左右,日出而作是指早晨五点半),可因个人习惯稍有调整。
4、多锻炼身体
适度锻炼可以使血液中白细胞增多,进而增强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消灭病毒和癌细胞,并促使身体释放使人兴奋的应力激素,从而达到提高人体免疫力的目的。
在居家防疫期间,为确保运动安全有效,运动强度必须控制在适宜范围。强度过低,效果不理想;但长时间大强度运动,会导致身体机能失调,免疫功能降低,运动损伤风险增加。因此特别忌讳平常不运动,锻炼搞突击。居家健身运动强度适宜表现:运动后感觉轻度呼吸急促、周身微热、面色微红,内心感觉轻松愉快,虽稍感疲乏,但休息后可消失,无明显疼痛和麻木。
5、保持良好心态
良好心态会提高自身免疫功能,儿童青少年应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根据疫情发展、教学安排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包括提供调整认知、情绪疏导、行为管理、心理放松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青少年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保持良好心态最主要是做到稳定情绪。影响情绪的因素包括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在接收外部消息时,要注意信息的真实性,尽量从权威、有公信力的媒体或渠道获取,以提升内心的确定感。提高信息判断能力,相信科学和医学,做到不信谣、不传谣,避免因错误信息或谣言而带来过度恐慌和紧张。此外要避免长时间阅读或讨论负面信息,如果较长时间处在消极情绪中,要有意识地调节、转换想法、调整行动,如可与家人或朋友倾诉,获取支持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