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警示教育 > 廉政风采

苗家汉子的“牛”故事 ——记田蓬镇“80”后农村少数民族党员罗金福

来源: 未知 发布时间: 2016-11-11 03:43
“生在牛棚村,可能注定了这辈子和牛有缘”,初见罗金福他便如是说。这个“80后”其貌不扬的苗家汉子,凭着一股子“牛劲”,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发展起肉牛养殖,硬是在中越边境延绵大山间闯出了属于自己的天地,实现了祖辈们梦寐以求的致富梦。

众人皆醉他独醒

田蓬镇龙哈村委会牛棚村位于中越边境南利河北岸,是典型的卡斯特地貌,山高坡陡、土地贫瘠、石漠化严重。世居于此的苗家人,受战争的影响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终年挥洒汗水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却始终只能换来勉强糊口的粮食,贫穷闭塞、文化落后让人们失去发展信心和能力。在罗金福的记忆中,不少青年因家庭条件差,上不了学,无经济、文化和技术,长至16岁就开始结婚生子,自得其乐、安于现状。

2000年,年仅15岁的罗金福中学毕业,作为牛棚村仅有的几个中学毕业生,他并不甘心像父辈和同龄人一样。他渴求发展,渴求改变,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乡和族人的面貌。年轻气盛的罗金福,开始在家尝试发展种养殖产业,但毫无经验的他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却仍然一无所获。

心高气傲外出打工淘金

看见周边村寨不少青年纷纷外出打工增收,罗金福躁动的心看到了人生的希望。2005年,20岁的罗金福背上简单的行囊,跟着经济文化先进的兄弟民族去广西,开始了艰辛的打工生涯。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本想从山沟里走到大城市能找一份体面的工作,但文化水平低、缺乏劳动技能、不会讲普通话等让他四处碰壁,无奈之下,罗金福投靠亲友,一头扎进了广西北海荒山上的桉树林中,从事着辛苦的“山工”苦活。回忆起在桉树林中的苦日子,罗金福说“简直就是从一个火坑跳进另一个火海,天气闷热、蚊虫叮咬、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生活条件差”。但是执拗的苗家汉子以吃苦耐劳、诚实信用的品质赢得了工头的欣赏,罗金福开始从普通工人逐步成长为小工头。

2007年,罗金福返回家乡,发动家乡苗胞,组建了五六十人的劳工队伍,辗转于广西桂林山间做山工,开辟了属于自己的“革命根据地”。由此,这个从山间走出的苗族小伙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回乡初创失败受挫

“苗族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罗金福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想到老家族人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下,他带着自己打工淘来的第一桶金,返回家乡开始了艰辛创业路。

2010年,政府大力鼓励发展油茶种植产业,罗金福认为林业种植是自己的强项,便主动打台地、培土育肥,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发展油茶种植。但结果并不如意,3年过去了,栽下的油茶树无论自己如何用心管护,不仅不见油茶树苗,反而育肥的土壤成了野草疯长的乐园,自己的第一桶金就白白付诸东流。

痛定思痛,罗金福认真分析了油茶种植失败的原因,认为:在牛棚村历史以来就没人栽种过油茶,说明肯定不适宜发展油茶,而牛棚村的名字由来就是因为自己的先辈们养出的牛都比附近村寨的好,苗家人爱牛、懂牛,何不从“牛”身上下功夫。想到这里,再看着漫山荒芜的野草,罗金福豁然开朗,从此开始了他与牛的不解之缘。

咬定青山不放松,再次创业显成效

说干就干。2012年开始,罗金福四处筹措资金,租地、盖圈舍、学技术,为最大限度节约成本,他事事亲力亲为,一连两三个月,吃住都在山上。

一切就绪,罗金福又碰到难题,就是从哪里找牛来养?靠自己家原本养的两三头牛来发展,无异于痴人说梦。无奈之下,罗金福找到附近村寨的几个养殖大户,到他们家中反复游说,采用预付部分资金的方式,半赊半购了30头本地高峰黄牛。靠这30头黄牛,罗金福吃苦耐劳,精心饲养,艰辛付出,如今他的牛场已经发展到存栏110余头,年出栏60头左右的规模。

罗金福的草场在南利河的北岸山上,陡坡和缓坡都有。牛的习性是只能在缓坡放养,陡坡的荒草看得见吃不着,而山羊却可以在陡坡放养,而且羊的繁殖速度快、成本低、周期短、见效也快,这让罗金福又萌生出在陡坡养羊的想法。到2013年末,他的草场上已有近300只山羊的存栏,牛羊兼顾的养殖模式,为他草场建设、资金周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感恩家乡,当好群众致富的带头人

“我个人发展好了不是好,我的同胞兄弟姊妹一起发展才是好”。罗金福深刻知道,牛棚村的群众们穷怕了,怕得失去了发展的信心。在外面闯荡多年的经历让罗金福深刻认识到,只有团结起来,摒弃“等靠要、手心向上”的依赖思想,主动发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脱贫致富。如今,自己有了技术,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是时候担负起带领苗家兄弟姊妹们致富的重任了。

2015年3月27日,是罗金福不能忘记的日子。这一天,作为带头人的他正式召开全体社员大会,宣布成立“富宁田蓬金福养牛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注册社员69人,注册资金180万元。合作社以服务成员为宗旨,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原则,以提高肉牛产品效益为目标,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充分利用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气候优势,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了龙哈村和田蓬村委会的60余户汉族、苗族群众。如今合作社已拥有468头本地黄牛和10000多亩天然草场及560亩优质饲草基地。2015年合作社养殖出栏200多头,实现销售收入87.66万元,合作社实现利润27.727万元,实现社员人均增收0.42万元;而今年上半年,合作社已出栏肉牛160头。

看着合作社逐步走向正轨,罗金福又有了新的发展思路:一是在合作社成立党支部,把支部建在生产一线,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更好带领社员发展壮大;二是注册品牌。合作社养殖的本地高峰黄牛、西门塔尔和利木赞因采用传统方式放养,加之以天然自身野草为主料,肉质口感非常好,深受顾客青睐,目前已远销福建等地,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为保证自己养殖的肉牛具有独特性,2015年12月8日,罗金福正式向主管部门申请注册肉牛养殖商标。“要做就要做出我们边境特色来”,这是罗金福最大的心愿和对自己严格的要求。

心怀宏愿,传承发扬苗族文化

苗家人自古就爱牛、懂牛,苗家的文化也离不开牛。在罗金福心中,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通过打造“斗牛”品牌,发扬光大苗族文化。

花山节是苗族最为盛大的节日。每到此时,来自麻栗坡、广西那坡和越南苗旺、同文县的各族群众,汇集田蓬中越边境450号界碑处,与苗族同胞一起,参与斗牛、斗鸟等活动。罗金福是斗牛比赛的常客,但在他心中始终有一些遗憾,就是位于450界碑处的斗牛场位于中越边界;还有如今的“踩花山”节内容单调乏味,甚至发展成为赌博专场,一些高水平的表演节目正面临失传的危险,每每想到此处,罗金福总是有些失落和惆怅。

经过认真思考,他决定在自己的养牛场中专门挑选培养一批斗牛用于表演,提高牛的附加值;筹措在中越边境我国境内新建一个斗牛场作为花山节的表演场地,定期举行斗牛比赛;同时他开始走村串户,寻访会表演传统节目的苗族同胞给予他们鼓励支持,尽最大的努力把悠久独特的苗族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

如今,悠悠牛铃响彻南利河两岸。站在山顶,刚过而立之年的罗金福望着云雾缭绕的南利河谷,听着这悠悠牛铃,想到合作社未来的发展前景,经常会情不自禁的笑起来。是的,在极度贫困的环境中,这个苗家汉子痛定思痛,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那一股子“犟脾气”,把遍山荒芜的野草变成了“金叶子”,自己“破茧成蝶”,走出了祖祖辈辈跳不出的贫穷怪圈,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苗家汉子发家致富的优美乐章。我们相信,罗金福的“牛”生意一定会越做越大,他的“牛”故事也一定会越传越远。

图片说明:富宁田蓬金福养牛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罗金福和他养的“斗牛”

图片说明:罗金福位于龙哈村牛棚小组南利河谷云端的养牛场圈舍

(田蓬镇供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