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绍坤:扶贫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8月13日,我们到达砚山县盘龙乡翁达村委会时,已是中午1:30。在村委会扶贫作战室里,4名扶贫工作队员正在加班加点核对数字、填报表。墙上的电视屏幕,正滚动播放着翁达村各村各寨的扶贫信息。
“这是我们今年3月自主研发的翁达村电子扶贫信息系统。只要轻轻点开,贫困户基本信息、致贫原因、享受帮扶政策等都一目了然。”说起这套电子系统,身为翁达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的杨绍坤有些兴奋。他说,正是有了这套系统,翁达村扶贫动态信息管理工作一直按照规范化的要求来做。
今年4月,为加强翁达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已在腻姐村驻村扶贫一年的杨绍坤,被调整到翁达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长。
“扶贫重在扶产业。既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更要让群众接受,不能强加。”在腻姐村时,杨绍坤根据当地水源条件丰富、稻田较多的实际,经多方论证后发动群众发展稻田养鱼。现如今,腻姐村已发展稻田养鱼30余亩,并全部被一个老板承包。群众除了正常种植水稻的收入,每年每亩还可以增加1000多元的租金。
到翁达村驻村后,杨绍坤发现虽然这里的气候和土地条件好,但是群众除了按季栽种包谷外,土地多数时候处于闲置。在他和驻村工作队员的努力下,成功引进一家板蓝根种植大户,并通过土地流转和入股分红的方式,引导群众种植板蓝根60亩,预计每亩可增收3000多元。
哪个村有多少贫困户、享受到哪些扶贫政策、有什么产业……杨绍坤满脑子都是有关翁达村脱贫攻坚的事。对于患病的父亲需要照顾、即将分科进入高三的孩子需要关心等家庭方面的困难只字未提。他说,家里的事再难,克服一下就能过去。但扶贫工作的事无论大小,事事都联系着全县、全州的精准脱贫工作大局,不能马虎,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
陆荣桥:当好“传声筒”做好“稳压器”
“我的房子拆后重建都快一年了,答应的补助金一直未到位……现在又说我不是贫困户,没有资金补偿了,旧房拆了,新房盖不好,我们全家怎么过?”“他们这样做就是在坑人。”“谢谢你们了!我也要认真学习党的扶贫好政策。”
从砚山县纪委信访室里传出来的声音,由大变小,渐渐平静下来。在里面负责接访的正是县纪委信访室主任陆荣桥,这是他自8月2日开展贫困对象实名举报工作以来,接访的第83名群众。每一次,上访人大多都是带着怨气而来,载着满意而归。
“人不到伤心不落泪、不到难处不上访。群众找到我们,就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必须有耐心,要真诚。”刚刚送走上访人的陆荣桥,又接着整理接访笔录。
“听说你正在休护理假,提前回来上班老婆谁照顾?”
“我在家已护理十多天了,一些小事她自己能顾得过来。”陆荣桥轻松地谈笑着,下意识地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
在提前上班后的十来天里,陆荣桥几乎每晚都在这间不足10平方米的办公室加班到凌晨。虽然晚上不一定会有群众来反映问题,但是在这段特殊的时期,他还是排出了值班表,保证信访室24小时有人值班接访。
有人说信访干部经常听到的是怨声、骂声和哭声,做的都是烦心事、琐事、疑难事,但这些对陆荣桥来说都不是事儿。在他心里,信访工作就是责任、耐心和诚心,也是一种鞭策、压力和动力。虽说上任仅有10个月,但是他已用自己的工作方式,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架起了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在他受理登记的180件次来信、来电,和接待来访的200人次信访中,件件有了回应,事事得到调解。
卢定文:说话不算数的父亲
一块写满需要按时上报材料信息的白板,一张摆满材料和档案盒的茶几,一箱还未拆封的方便面……走进县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处处充斥着材料纸和方便面的味道。
个子不高、戴副眼睛的卢定文,整个身子都深深扎在材料堆里,完全没觉察到我的到来。
卢定文是去年11月从乡纪委书记岗位调整到党风政风室的。虽然从乡下调进了城里,但是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反而更少了。这不,今年女儿中考结束,他本来答应要带女儿到文山玩一天,结果一忙起来,这事就丢在了脑后。等到女儿提醒他时,他人已在下乡途中。
在女儿眼里,卢定文是一位说话算不得数的父亲;在妻子眼中,他是一位“狠心”的丈夫。“定文,快回来,我怕是小产了……”上个月的一天中午,正在办公室加班的卢定文,刚刚接通妻子的电话,就听到了这样急切的声音。
他一边急匆匆往家赶,一边拨通了120急救电话。在通往家中的楼道里,见到了疼得大汗淋漓、已无法站立行走的妻子。
望着病床上苍白无力、刚刚做完手术的妻子,卢定文紧紧地握着她的双手,双唇微颤。
他知道,自己只有一个下午的时间陪护妻子,明天,他依然要重返忙碌的工作岗位。“我去给你倒点水吧。”卢定文故意转过身去,他在想,该怎样和妻子说。他也在想,要不要多向领导请一天假来陪护妻子。
“定文,医生说不能喝水。你去忙你的吧,明天让姑娘来就行,工作的事要紧……”面对妻子的包容和理解,卢定文,这位同事们眼中刚毅的汉子,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愧疚地哭出声来。(喻传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