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永才是广南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选派驻莲城镇老龙村委会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第一书记。他本着“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黄牛精神积极组织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开展工作,坚持做事到位,绝不敷衍了事的行事原则,多措并举,积极推进各项工作,狠抓制度落实,各项帮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讲解科技知识
走访调查,揪“贫根”
自担任第一书记开展农村工作以来,向永才同志意识到,干群众工作就必须和群众打交道,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然而,老龙村全村99%人口为壮族,由于语言不通,民族风俗迥异,导致工作难以展开。只有俯下身子,放下身段,与群众打成一片,融入他们的生活中去,了解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诉求才能干好群众工作,进而才能干好扶贫工作,最终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因此,向永才同志组织扶贫工作队员开展进村入户调查工作,按照进村入户,全面走访,不落一户的要求,对全村扶贫困难户进行了详细的摸底调查,了解情况,掌握一手资料,找出“贫根”。
经过一个多月的走访调查,向永才同志发现大多数建档立卡户贫困的主要原因不是资金、劳力、技术,而是缺路子。大多数建档立卡户家中有劳动力,但是由于找不到了解外出务工信息的渠道,交通不便,没有发展产业的思路,农作物产业无销售路子等原因,导致自身经济实力发展壮大不起来,最终走向贫困。例如现在全村100多户农户自己辛苦栽种出来的2000多亩茶叶、800多亩板栗,因无销路导致收成只能内销,消化不完就只能白白浪费,久而久之贫困户失去积极性,出现了“茶叶树比人还高,板栗树砍做柴火烧”的现象。
多地考察,开药方
病根找到了,对症下药才能治愈。向书记针对老龙村委会的“贫根”积极探索脱贫路子。由于老龙地势较为平坦,良田土地较多,向永才同志决定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以及现有产业多途径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主要经营茶叶、板栗、蔬菜和其他农副产品种植销售。一是逐步将县内学校蔬菜外购转为内供。向永才同志多次到县教育局咨询各级学校食堂蔬菜吞吐量,以及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在地势平坦的地方选出100亩地种植蔬菜(初期只种植土豆、白菜、发展壮大以后扩大种植面积和蔬菜品种)以供应学校需求。通过土地流转以及贫困户入股等方式带领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贫困户经济收入。二是成立茶叶、板栗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现有的2000亩茶叶资源,采取“出资、以茶园或田地来入股、租赁茶园或者田地、到合作社来务工”等形式将茶叶作为贫困户增收的一个途径。向永才同志多次向广南县凯鑫茶叶有限公司求助并前往广西、昆明、文山、富宁多地走访调查茶叶市场,规划合作社茶叶的产销模式,得到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大力支持。经过不懈的努力之后,合作社与广南县凯鑫茶叶有限公司签订了茶叶购销合同,同时凯鑫公司还计划在老龙村新建设一个占地面积约3亩的茶叶加工厂,不仅解决合作社的产销问题,同时还为贫困户增加了就业岗位,从多个途径帮助贫困户发展。三是改荒变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经营联结起来,认真管理现有的800多亩板栗,并奔走各地考察板栗销路。目前已有文山、广西的老板前来进行意向性洽谈订购。
以身作则,树榜样
向永才同志经常说:“驻村第一书记不只是一个称谓,更是责任和使命”。扶贫要动真格,要敢于碰硬,要迎难而上,要有真才实学的本领,要有真情实意的胸怀,要有真金白银的支撑。否则,再好的点子,再多的项目,没有资金,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为解决生活最基本的保障设施道路问题,方便村民进出村子,向书记个人出资2.8万元建设老龙村道路硬化120米(约300平方米)。作为第一书记,必须坚持两手抓,在务虚的同时更加务实,出点子、筹资金、上项目,以规模产业带动贫困户共同致富、摆脱贫穷,作为第一书记要心无旁骛,忠于职守,利用自身优势和单位优势,尽可能的为扶贫村争政策、争资金、争人才。干出成绩,才能无愧“第一书记”这个光荣而神圣的称谓。(广南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张云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