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云南卫视《清风云南》栏目播出的警示教育专题片《“官油子”现形记》为大家呈现了“官油子”的百态“画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片中,“官油子”们致力于逐名利、养圈子、拜山头,在熟人圈、名利场、利益链的交错下,权力输送的“关系网”越织越密,最终只能被一步步赶入“围场”。
让“官油子”没“市场”。“八面玲珑、官瘾十足、江湖义气、随波逐流……这些所谓的政治技巧、处世哲学、工作套路,是官场政治亚文化的具体体现,其危害甚巨。信奉“唯上”为官哲学,大概是“官油子”的一个共同特点,也是他们能够上位所依持的不二法门。时至今日,“官油子”并未绝迹。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往往是“官油子”的温床。“官油子”是“官”+“油子”,如果不是官,“油子”为害有限,然而“官油子”是有职有权、有责任有地位的“官”,因为油滑,有职不忠于职守,有权不为民谋利,有责不担当责任,有地位不去作为,他们谋不了大局还可能会影响大局,他们干不了大事可能还会耽误大事,他们对政治生态有着不可忽视的破坏作用。“官油子”的产生,一方面是“官油子”自身官品官德不正,懈于谋事而工于谋人,懈于实干而工于投机,斤斤计较于名利得失;另一方面,“官油子”还有生成的土壤与生存的空间。如果“官油子”能够通过仅仅给人口惠不干实事而得到实惠,这样下去,“官油子”不仅不会绝迹,“小官油子”还会长成“大官油子”。作为纪检监察机关,一定要立足监督主责,创新监督方式,紧盯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追根溯源,深挖彻查“两面人”,卸其“面具”,将其打回“原形”。同时,完善约束和规范权力的制度体系,严把选人用人的政治关、品德关,让“两面人”无处遁形,铲除“官油子”生成的土壤,压缩“官油子”生存的空间。
让“不粘人”干部成为“抢手货”。现实中,常常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跟领导和同事的关系简简单单、清清爽爽、干干净净、明明白白,更多的是保持着一种“无声的联系”,对领导不搞“贴靠”、不去“巴结”,也不善“套近乎”,对同事不去拉拉扯扯、吃吃喝喝,搞吹吹拍拍、拉帮结伙,平日里多半埋头干事、不会无事找事,只琢磨事、不琢磨人,这就是那种被称之为“不粘人”的人。“不粘人”是一种性格,更是一种品格。“不粘人”的干部追求的是实干实绩的价值目标,崇尚的是独立自主的人格风范,奉行的是高洁清爽的思想作风,实属难能可贵。作为组织人事部门,要正确看待“不粘人”的干部,真正对他们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大凡“不粘人”的干部,往往有鲜明的独自个性、独立人格和独特思想,常常有明确的处世原则。“不粘人”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人与人的一种交往方式,实质上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不粘人”不失为一种清醒自觉、一种清新脱俗。合理使用“不粘人”的干部,真正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本分人边缘化。事业是干出来的,只会来事不会干事,最终无济于事,而只有把那些真正会干事、善于解决矛盾的干部用起来,让“不粘人”的干部吃苦不吃亏、受累不受气、埋头不埋没,直至让他们有市场、有价值,成为“抢手货”,正确的用人导向也就立起来了,好的政治生态也就养成了。
让党内政治文化取代“官场亚文化”。扶正必须祛邪,激浊方能扬清。做好政治生态的修复工程,要做好破和立两篇文章。一方面要祛除沉疴毒瘤,通过持续推进正风反腐形成威慑,让那些热衷于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的人断了念头,让那些拉帮结派、四处钻营、八面玲珑的人失去市场。另一方面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正本清源,尤其是通过制度化建设,形成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根本上瓦解人身依附、门客政治的圈子文化,铲除权钱交易、官商勾结的土壤,从而营造良好的从政环境。其次,要充分发挥党内政治文化的引领作用,坚持发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正确处理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的关系,不断纯洁党内政治文化,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