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巡察问题不聚焦被巡单位职能职责,报告内容同质化、反映问题浅表化、表达方式套路化等问题,麻栗坡县委巡察组积极创新方式方法,在聚焦巡察定位、撰写巡察报告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确保精准描绘被巡察单位的“政治画像”,总结了“三个三”工作模式深化政治巡察,着力提高巡察精准度。
聚焦“三个定位”,细化巡察监督内容。巡察是政治巡察,必须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来把握全局。工作中,各巡察组结合巡察对象行业特点分类推进,紧扣被巡察党组织职能职责开展巡察,从具体业务切入、从政治高度发现和辨析问题,全面审视被巡察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担当。一是聚焦职责定位。进驻前,巡察组深入学习掌握被巡察党组织的核心职责,聚焦职能职责,对照被巡察单位“三定”规定,查看被巡察党组织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县委决策部署情况,立足行业部门特点,看被巡察党组织是否在日常工作中偏离职责范围,是否发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用,是否在履职尽责中真正做到“两个维护”。二是聚焦方案要求定位。巡察方案是巡察工作的总指南,是具体的“作战计划”。巡察组紧紧围绕常规巡察、专项巡察、机动式巡察的重点和负面清单开展工作,针对每个单位的监督重点专门制定具体的巡察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校准巡察方向,精准监督内容,确保巡察工作不跑偏、出实效。三是聚焦关键少数定位。深化政治监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紧紧扭住“关键少数”这个牛鼻子,防止“枪口向下”,重点抓住党组织这个关键主体,突出领导班子这个关键少数,推动各级领导干部自觉担当领导责任和示范责任,形成“头雁效应”,切实提高巡察监督的有效性。
把准“三个关系”,深化政治巡察。巡察工作要想达到找准病灶、查明病因、开出药方的效果,必须创新方式方法,正确处理好巡察过程中的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巡察分析问题时,要把握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失误与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问题的界限,充分考虑历史背景、主客观因素,贯彻落实好容错纠错机制,把握好“可容”与“不容”的界限,体现宽严相济。二是处理好前和后的关系。在巡察中要把握时间节点,处理好前任和后任的关系,对于上届班子遗留问题和本届班子任期内存在问题要区分开来,厘清责任。要处理好改革前和改革后的关系,对于被巡察党组织机构改革前后的职能职责要捋清,分清具体情况,把握巡察重点。三是处理好行业系统和单位自身的关系。巡察县级部门时,既要看本系统、本行业贯彻县委决策部署的情况,也要看单位自身内部管理、从严治党的情况,要注意区别是行业系统内部沿袭的问题,还是内部管理不到位、从严治党不够有力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的反馈问题,推动解决问题。
突出“三个标尺”,提升巡察报告政治高度。巡察报告是对被巡察党组织政治生态的精准“画像”,必须要坚定政治方向,把牢政治责任,从讲政治的高度撰写,切实体现“两个维护”的政治要求。一是找准“标尺”。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重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巡察工作重要论述和党的政策法规,进一步深化认识,精准掌握巡察的政治标准,做到在查找问题时始终保持从政治上发现问题、纠正偏差,提升巡察报告的政治站位。二是重视实践。巡察报告既是写出来的,又是在实践中巡出来的。各巡察组注重第一手资料的搜集,通过对资料进行反复查阅、分析、研判,把问题进行“精深加工”,对问题进行定性,既从现象看本质、从问题看责任、从主观看客观,又防止上纲上线、扣帽子、以偏概全,形成对被巡察党组织的问题和风险点的整体认识,再回到巡察实践中去印证和检验这些问题,来提高巡察报告的理论水平,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效果。三是强化逻辑。巡察报告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至关重要。巡察组通过不断总结,每次起草巡察报告都要进行严密的构思,按照问题之间的逻辑联系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层次,把单个细小的问题串联起来,再把几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并联起来,并运用“党言党语”、“纪言纪语”归纳提炼上升为一个“小结论”,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由表及里,得出最终对问题性质的判定。尤其是要正确处理好巡察报告中一级标题、二级标题和三级标题之间的关系,使之层层相扣,相互支撑,高度凝练,与段落内容中所展现的事例、数据等相匹配,做到“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逻辑严谨、观点鲜明”,体现政治性、实践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力求做到问题找的准、情况摸是实、建议提的务实科学管用,为下一步反馈整改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