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富宁县积极探索“拉网式”巡察模式,推动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网清”、制约基层发展问题“一网兜”、小微权力腐败“一网收”,有力有效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基层治理规范化。
全面“布网” 织密巡察监督覆盖网络
一是全局谋划“一盘棋”。制定《中共富宁县委巡察工作规划(2021—2025年)》,将150个村(社区)党组织巡察具体任务、目标、措施纳入其中,配套制定《村级巡察实施方案》《“回头看”方案》,明确村(社区)巡察监督重点、方式、成果运用等工作规范,有步骤、分类别推进对村(社区)党组织巡察监督。二是精心绘制“一张网”。构建对村巡察巡前“三大分类体系”,即:向财政、民政、发改、林草等部门收集汇总项目建设、资金下达、惠民补贴等基础数据和问题情况通报,分析研判形成一批重点村;向县纪委监委、信访、政法、网信等部门广泛征求有关巡察对象的问题,将信访矛盾突出、问题反映集中的村(社区)确定为问题村;向组织、农科等部门收集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形成一批关注村,通过多纬度分类“预检”,因村施策、分类施巡,织密巡察监督覆盖网络。十四届县委巡察以来,已完成100个村(社区)党组织巡察任务,占比达66.66%,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既定目标。
一线“拉网” 整乡推进划分巡察网格
一是环环相扣“一条线”。既突出政治巡察,从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三大问题”上发现村(社区)党组织存在的问题,又充分考虑基层特点,以基层“微腐败”和不正之风为重点,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为切入点,以惠民补贴发放、“三资”管理、耕地保护、项目建设、征地拆迁等事关民生利益为突破口,着力查找与民争利、优亲厚友、贪污受贿、侵吞霸占等腐败行为和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作风问题。二是三色网格“一码收”。在明确巡察重点和巡前信息综合研判基础上,把“巡乡带村”的辖区村(社区)划分为“红黄绿”三色巡察网格,红色为重点村、黄色为问题村、绿色为一般村,人员力量、时间精力、资源配置等要素保障向重点村和问题村倾斜,开发富宁巡察“一码通”实现“一码多向”发力,以“点穴式”“灵活式”等方法,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农家院坝,听取意见、发现问题、收集线索,把巡察触角延伸到“神经末梢”,许多民怨、民忧、民盼问题得到解决,许多隐藏在群众身边的“蛀虫”和“硕鼠”被查处。十四届县委巡察以来, 共入户走访群众1210余户,受理来信来电来访205人(次),推动解决立行立改问题15个、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3个,为群众追回资金39万元,追回村集体资金28万元。
重点“撒网” 一村一策驻守巡察网点
一是锁定目标“一导向”。村(社区)党组织分布广、体量大、情况杂,而基层巡察人员力量弱、时间紧、任务重,必须找重点、抓关键。对村集体经济好的村,重点关注资金管理、项目建设、收益分红等方面问题;对经济薄弱村,重点关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干部纪律作风等方面问题;对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重点关注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村民自治、信访矛盾化解等方面问题;对城镇社区,重点关注城镇管理服务、社区自治情况、提供便民服务、土地开发利用等方面问题,实现精准“打靶”。二是抓住关键“一重点”。找准每村巡察关键后,配合“三色网格”锁定重点,形成村村有区别、组组有差异的定向分类,对经济体量大、党组织软弱涣散、信访问题突出、腐败问题多发的村(社区),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重点巡;对问题较少的村(社区),采取“1托N”延伸巡,实现巡察差异化“战法”。同时,把困难户、信访户、党员户、干部户、乡贤“五类”群体列为重点访谈对象,面对面谈群众闹心烦心事,一对一受理问题反映,对照村党组织工作“盘点清仓”,切实谈出“干货”,访出“实情”。通过谈话了解核实,有效解决了各项惠民补贴重发、漏发,干部侵占村集体资产,企业乱收费,拖欠农民工工资等诸多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集中“收网” 拉紧扎牢问题线索网兜
多方“联网” 贯通协同建立责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