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早早签了订单合同,价格有保障,我家20亩辣椒少说也能挣好几万块!”丘北县纪委监委监督检查组到树皮乡矣得村开展一线走访时,椒农李云福眼角眉梢透着笑意说道,他的话,也是丘北县6万余户椒农的共同心声。
这份踏实,来自于“及时雨”般的专项监督。今年春耕时节,丘北县纪委监委监督检查组在树皮乡矣得村走访时,椒农们说出了憋在心里的“烦心事”,灌溉用水跟不上,要么靠天“赏”雨,要么雇车拉水,不仅耽误育苗,生产成本更是居高不下。在问题收集上来的当天,监督检查组就将其纳入监督台账,及时采取“纪检监察室统筹协调、派驻纪检监察组跟进督促、乡镇纪委实地核查”方式,监督推动水务部门加快矣得片区引水灌溉工程建设。
如今再访矣得村,灌溉引水主管像“主脉络”构起供水框架,而支管则如“毛细血管”将水源源不断送到地头,让1万亩辣椒喝上了“充足水”,彻底消除了椒农们的顾虑。“以前我们跑很远拉水,现在蓄水池就在地边,打开阀门就能浇地,再也不用愁了!”
推动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建设的快速响应,背后是丘北县纪委监委量身打造的“五个一”监督机制,用“一张权力清单”厘清各部门在产业发展中的职责边界,避免“九龙治水”;靠“一本监督台账”紧盯问题整改闭环,解决一个销号一个,不搞“纸上整改”;以“一组监测点”蹲点在市场一线,实时掌握价格波动、收购动态;派“一支监督队伍”下沉到田间地头,从育苗到采收全程跟进;凭“一套闭环机制”推动问题整改,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这套机制,让“丘北辣椒”产业发展问题早发现、整改快推进、成效稳巩固。
订单收购是直接关系到椒农“钱袋子”的关键环节,监督力量便跟着“沉”下去。在丘北辣椒交易市场,市监局、检验检测所组成的联合工作组成员手持检测仪器,对每一批进场辣椒逐一抽检农药残留,结果实时公示,县纪委监委驻县市监局纪检监察组工作人员同步督查收购流程规范情况。工作人员身后的公示栏上,当日收购价、品级标准用加粗字体列得清清楚楚,红色字体的监督电话格外醒目,给椒农们的“钱袋子”上了一道“安全阀”。
“以前最怕收购商说‘品相差’压价,现在合同上辣椒品相、瑕疵率都写得明明白白,保底价、质量分级也都写进合同里,心里踏实多了!”种植大户蔡大哥翻出手中的收购合同,指着其中一条笑着说,县纪委监委驻县市监局纪检监察组的工作人员对照合同,核查收购流程是否规范,生怕椒农吃了“暗亏”。
产业链延伸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在县产业园区的辣椒精深加工车间里,多条数字化生产线正不停运转,鲜红的辣椒被加工成辣椒酱、辣椒蘸料等10余种特色产品。监督检查组以企业“廉洁档案”为标尺,逐笔核查生产数据是否真实、扶持资金使用是否规范,用“嵌入式”监督扎根生产一线,发现原材料管控不严、产品溯源不清晰等问题,当场反馈职能部门,督促企业立行立改。
在监督推动下,企业实现了品牌、包装、质量追溯、营销管理“四统一”,辣椒精深加工率提上去了,产品附加值也翻了番。“以前卖鲜椒,现在卖酱料,收入提高不少!”企业负责人算起账来,语气里满是感激。
“丘北辣椒”地理标志这张“金字招牌”,更是监督的重中之重。县纪委监委联合农科、市监等部门组成的联合督查组,走进企业包装车间,严查未经授权擅自使用地理标志、恶意篡改标识图案、超范围使用专用标志、伪造地理标志等违规行为,守护好“金字招牌”的成色。此外,监督检查组还督促推动“一品一码”溯源系统与地理标志管理平台数据互通,构建起“授权准入—日常监管—违规查处—信用维系”的全链条监管闭环。如今,全县27家使用地理标志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有规可依、有标可循”,带标识的辣椒产品在市场上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有了“监督守护的品质”,“丘北辣椒”的“火辣”版图不断扩大,走进全国20余个省市的商超货架,还漂洋过海远销东南亚、韩日、欧美等地,地理标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节节攀升。
“下一步,我们还要持续完善‘一产业一专项’监督机制,用全链条监督推动全县以辣椒产业为主的高原特色农业往高质量发展上走,让乡村振兴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谈及未来,丘北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的话语里,透着满满的干劲与信心。(王灵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