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执政基础。2023年1月16日在昆明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十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强调“持续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治‘四风’。深化以小见严纠‘四风’,严肃整治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紧盯反复性顽固性、改头换面、隐蔽隐性问题,精准发现、严肃查处。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坚持纠‘四风’树新风并举,开展时代新风宣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记‘三个务必’,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坚持‘小切口’撬动大民生,用好专项治理,持续围绕重点领域开展整治,更加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监督作用。”
中央八项规定作为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要坚决贯彻落实、坚持严的基调、严守纪律要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必须一刻不停歇推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化纠治“四风”顽瘴痼疾,从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抓起,以突破一个个具体问题,让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不断充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抓住“关键少数”以上率下,持续深化纠治“四风”,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党中央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重要任务,放在整治“四风”的突出位置,是作风建设的再部署、再出发、再深化。抓作风建设,关键在党员领导干部带好头、作表率。从“一把手”做起,从“指挥棒”改起,从“小切口”抓起,通过扎扎实实的举措、一步步努力,让干部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只能紧、不能松。把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作为重要政治任务,聚焦群众反映强烈、损害群众利益及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等突出问题,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紧盯关键少数、抓住关键环节、强化专项监督,对热衷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党员干部及时“红脸出汗”,对顶风违纪的党员从严查处,通过严督快查强震慑,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节点是干部作风的“考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将纪律规矩挺在前面,从一顿饭、一张购物卡、一次公车私用等一件件“小事”抓起,紧盯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县乡基层,严肃查处违规收送电子红包、违规公款吃喝、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福利、私车公养等隐形变异问题,织严“四风”监督网,及时纠治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不正之风与腐败问题同根同源,互为表里。要坚持纠树并举,以典型案例强化警示教育,从制度机制上找原因,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确保管出习惯、抓出成效、化风成俗。切实做好案件查办“后半篇文章”,利用被查处典型案例,组织开展廉洁文化新媒体作品征集展播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遵规守纪,严防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持续释放作风建设全面从严、一严到底的强烈信号。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和治理,但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具有顽固性、反复性、隐蔽性和变异性,稍有时机就会变换“马甲”反弹回潮。
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四风”问题积习甚深,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纠风之难,难在防止反弹。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老问题依然存在,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改头换面、隐形变异的新动向、新表现。纠治“四风”已经进入深水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是损害党群关系、败坏党风政风的顽疾,是纠治“四风”的重中之重,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作为作风建设的重点任务,研究针对性举措,科学精准靶向整治,动真碰硬、务求实效。
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要锲而不舍的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更加优良的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