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的使用,你们是如何进行监管的?相关政策落实是否到位?”近日,砚山县纪委监委组成专项监督检查组,深入县文化和旅游局及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开展监督检查。
近年来,砚山县纪委监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深化非遗项目保护领域监督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压紧压实监管责任,为非遗项目的保护利用与创新发展提供坚强纪律保障。结合县委巡察反馈问题,督促县文化和旅游局等相关部门深入排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廉洁风险点。同时,推动制定完善了一系列制度机制,从制度层面规范工作流程,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序开展。
彝族刺绣在砚山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当地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将彝族刺绣产业做大做强,推动其走出砚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县纪委监委督促文旅部门将彝族刺绣融入产业发展规划,推动砚山县华韵手工刺绣有限公司带动周边贫困户发展,为刺绣爱好者提供就业培训,为本地刺绣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对外交流合作的平台,建立文旅融合游学发展基地,通过“党建+公司+品牌+高校研学+绣娘+电商”的模式为农村妇女搭建了一个居家的就业平台,进而促进解决传统文化保护、农村妇女增收致富难题。目前,白沙坡绣品已经成功和上海、深圳等地公司签约,不断走向国际市场,成功“破圈”。
“专项补助经费是否及时足额发放到传承人手中?传承活动开展过程中是否存在困难?”监督检查小组在彝族刺绣传承基地,仔细查阅资金发放台账,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了解政策落实情况。
在政策扶持与监督保障下,县文化和旅游局制定了一系列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机制,为壮家土佬酱、彝家弦子、土陶、刺绣等传承与推广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壮家土佬酱借助文旅融合的东风,也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一些传承人或相关企业开始利用短视频、电商平台等进行宣传和销售。通过制作非遗技艺展示、产品溯源等短视频内容,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能够通过网络便捷地购买到这一非遗产品,实现了从传统线下销售模式向线上线下融合的转变。
据了解,砚山县通过构建四级名录与传承人体系、推动文旅融合与活态传承、促进非遗产业化发展三种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得到传承。目前,砚山县共有43项代表性项目,167名代表性传承人形成系统化保护框架。
“我们将从资金监管方面加强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对专项资金从预算、拨付到使用全链条跟踪,定期查阅台账,聚焦原材料补贴、培训经费等支出,确保专款专用,为非遗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砚山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王建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