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阻碍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拦路虎”,消解党中央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影响治理效能的提升;是党群干群关系的“隔离墙”,严重侵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侵蚀党的群众基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一对“孪生兄弟”,两者相互包庇,官僚主义滋生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助长官僚主义,进而产生了重“说功”轻“做功”、重“留痕”轻“留心”、重“面子”轻“里子”、重“出彩”轻“出力”、重“加码”轻“减压”、重“问责”轻“激励”等乱象。
基层往往为了应付上级的“拍脑袋”决策,各出奇招。在一般情况下,各级下发的文件是有逻辑关系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出于政绩的“美观性”,一级一级“落实”下来,或多或少会加入一些“自选动作”,层层加码后,到达最后一级,没有办法全部落实,满足所有“上级”的期望。有的领导看到哪里做得好,不结合实际随心所欲地“批示”,要求层层盲目学习效仿,基层难以落实,只好用层层重复开会的方式,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口号贯彻决策,注重形式、浮于表面,认为“皮球”已踢出去了,不在自己脚下,就尽职免责了。事实上,这样掩耳盗铃的操作不但没有实际效果,反而在老百姓中造成不良的影响。
有的领导干部进村入户调研走过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出现“打卡式”调研、“拍照式”调研;有的地方注重打造“景观”,更有甚者发动群众集资打造“景观”,不但不能给群众带来收益,反而加重了负担;有的领导干部到现场检查指导工作只听汇报、只看资料,或者喜欢走“规定路线”,到指定地点和指定群众家中查看,对实际存在的困难有问题视而不见,或习惯于“表表态”“喊口号”,过后便不闻不问,做个“局外人”,当个一走了之的“甩手掌柜”。
各相关部门检查督查频繁,基层干部成天迎来送往,无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有时一个乡(镇)、一个村(社区)一天会面临3至5场各种检查督查,检查督查中看资料、记录的多,听群众评价的少,看所做的工作和实绩是否紧紧围绕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目标的少;在重点工作的督查中,看进度的多,看质量的少,甚至不同检查督查对同样工作的台账资料管理有着各自不同的要求,基层干部只好将精力放在“美化”材料上,久而久之,便形成“搞出漂亮的材料就是做出优秀的成绩”的不良导向。还有些不合理、不合规的任务也强压任务到基层,基层干部成了“万事通”,成天忙得团团转,却都是在做“虚功”,真正为群众谋发展、促振兴的“实绩”却无法腾出时间精力来做。
究其根源,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问题,想当官却不想干事,要政绩却不愿担责,只做表面文章,追求“短平快”和“高大上”,忽视“长远实”和群众需求,干实事的人少,“摆谱”“唱戏”的人多,价值观、权力观扭曲,过于自负和主观,刚愎自用,判断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我们只有从根源上寻找路径和方法才能真正在乡村振兴中防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要想工作干得好,作风建设少不了。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石,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任务。作风建设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加强作风建设,要以永远在路上的韧劲,抓细抓实,从具体抓起,从平常抓起,让为民务实、风清气正的好作风成为常态。从小处细处入手,以小见大、以小带大,“对症下药”。只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以钉钉子精神把作风建设抓常抓细抓长,就一定能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以至千里。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对整个党员干部队伍有着关键影响,一个单位的整体的政治风气、专业水平、工作成效、队伍形象等,与领导干部的工作理念、素质能力、作风形象密切相关。“一把手”要率先垂范,拿出“从我做起”的实际行动,层层压实责任,定能形成“向我看齐”的示范效应,让优良作风蔚然成风。(杨磊)